造夢的柏林電影節 2018 - 呢喃(德國)

2025-03-06
《舊法Alte Gesezt 》放映現場 / 照片由作者呢喃女士提供
《舊法Alte Gesezt 》放映現場 / 照片由作者呢喃女士提供

如果說美國好萊塢是造夢工廠,那麼柏林國際電影節就是造夢的節日,是記者、製片人、明星、觀眾攜手營造夢境的十一天,讓人亢奮,沉醉,流連于遠方必有詩意中。每天穿梭于通往柏林電影宮的霓虹大道,燈火最為輝煌處,兩側地燈投影一棵棵樹影變幻斑斕,雪花和流動的冰淩飄起墜落,婆娑起舞,聚光燈下紅地毯上的亮相,圓了多少明星和電影人的夢,粉絲追星的瘋狂尖叫,更加濃郁了夢中的氛圍,共用一個童話世界的美妙,正趕上中國狗年春節,兩個節日疊加喜慶歡愉,一時間如夢中穿越東西、五洲四洋,遊覽世界璀璨文化,古今歷史畫卷,腦洞大開,趕場疲憊而快樂。

今年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一改往年僅在電影節中放映的慣例,從1月18日便安排記者場電影計畫,除週六、周日休息,幾乎全天放映,馬不停蹄趕場參與電影節的全過程,既有閱盡無數好片的滿足興奮,也有爛片濫竽充數浪費時間的惋惜;既有心中大片未被評獎留下的質疑反思,也有對電影人、記者敬業精神的致意,柏林國際電影節以政治、現實、人性為風向標,標榜精神信仰,自由至上,不受政府、黨派干預,以人文特色、藝術魅力領航,而令人青睞、著迷、思考、期待。

獲獎影片離不開人性、現實、政治的主題,本屆電影節一如既往,女性導演,年輕人的處女作品獲獎居多,性話題多而大膽,大尺度畫面隨處可見,人性的真槍實彈砸來,讓你無法回避躲藏。

女導演的電影倍受青睞

柏林國際電影節過後,幾經沉澱仍歷歷在目的電影,並非獲獎影片,一己之見,獲獎大片並不都好看,也許存在商業運作考量,未獲獎影片更耐人尋味。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尤其偏愛女性電影人和女性作品,昭顯女性實力突起、呐喊喚醒,有關性的實驗《 別碰我》、女同性戀的《 女繼承人》均獲大獎,羅馬尼亞女導演阿迪娜·平蒂列展現人類自我探索的影片《別碰我》,其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覺風格,勇於嘗試圖像,以及對人類靈魂的探索, 拿下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處女作獎,此外還有一位波蘭女導演的《面目》,被評審團授予大獎,的確令人刮目相看。

《別碰我Touch me Not》進行了一場情緒化的探險,以不認識自己的身體為研究課題,旨在闡釋超越所有禁忌的性。Laura不能被感動,當有人觸摸她或握住她的手時,她會退縮,在一位治療師的配合下,她的身體仍然堅硬如坦克。在一連串場景中,其他人都會陪伴尋找親密關係;Christian必須忍受許多身體上的限制,他對女友坦率說出他的喜歡、不喜歡和他的愛情生活。他們參加了身體意識研討,所有年齡段的殘疾人士均可參加;都鐸看起來很奇怪,頭光禿禿的令人無法接近,他嘗試各種形式尋找並接受他的渴望。展示性交能改善人際關係,讓心情愉悅,有了安全感和依賴感,甚至產生信任感,對未來充滿希望,實驗室的氛圍和圖像説明觀眾擺脫色情意識和以往的偏見認識。之後聽到不少人的討論,說沒有看懂,只看到女導演的色,無疑憑一片獲兩大獎成為本屆電影節最大的贏家。

《面具Twarz》是波蘭女導演Małgorzata Szumowska的銀熊獎作品。 劇中的Jacek陽光活力,有健美的肌肉炫耀,他和性感舞蹈跳得很棒的女友相愛令人羡慕嫉妒,他在波蘭德國邊界附近的一個大型建築工地上工作時,不幸掉到施工耶穌雕像的化學池裡,一場嚴重的事故讓他毀容,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在波蘭公眾的積極參與下對他進行了面容手術,他作為民族英雄被請上講臺,他不再認識鏡子裡的自己,女友離開他另有所愛。人活過來,是因有上帝的拯救,痛失戀人、甚至家人之愛,焦慮的母親請巫師施法 ,信仰和愚昧並存,他的臉毀了,世界上最大的耶穌雕也樹立起來,但耶穌塑像的頭卻是歪的,以及裸體購物商場瘋狂搶電視機的貪婪人性畫面,接下來一群孩子踢豬頭如踢足球一樣的興奮,以一場邪惡的鬧劇貫穿始終,諷刺中撕碎了人性的靈與肉,讓人思考一個信仰石頭像的國家和人的生活真實。

柏林電影宮閉幕式的最後一天,觀眾的熱情達到了頂峰,《Unga Astrid》讓人狂歡喜悅,至今記憶深刻卻沒有獲獎的大片,也是我向讀者隆重推薦的好片之一。Astrid一位叛逆而獨立的年輕女孩,不被世俗社會規範束縛,勇敢艱難抉擇的傳記故事。16歲時她就是一個個性倔強、相貌平平的姑娘,18歲時她在當地報紙總編那裡找到編輯實習工作,她的寫作才華得到已婚總編賞識,後相愛懷孕生子,1926年的年代宗教價值觀決定人們的日常,未婚生子在總編和父母不能接納相助之下,她無法在原來的地方生活下去,被迫背井離鄉,兒子被寄存他人帶養到三歲,保姆生病後,缺乏育兒經驗的她才接到自己的身邊,她一邊工作一邊撫養照料,兒子已經不認她為媽媽,內心的苦楚、愛情的糾結掙扎,做新潮女性的代價和犧牲讓人唏噓感歎,性格倔強的她拒絕嫁給總編,兒子生病得到上司的關懷照顧,或許產生了新的感情,明天總是給人希冀令人期待,最終她和兒子回家得到父母的接納,母親抱著她的兒子全家參加教會禮拜,社會的進步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進行。不得不說女導演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是丹麥電影領域中最成功的一位。

Lemonade《檸檬水》也是最後一天看到的大片。來自羅馬尼亞的護士Mara在美國工作期間結婚。丈夫丹尼爾作為一名病人遇到了她,正在等待綠卡期間,她把兒子德拉戈斯接到了美國上學。但在辦理移民手續過程中遭移民官員的非分刁難和性侮辱,雖然已結婚有丈夫,但她與兒子在美國的日子過得艱難、拮据,節省不買貴的食品,正在與兒子購物時,接到移民官的電話前去約會,留兒子在商場等媽媽回來,在被羞辱賣身花錢也沒有辦成事回來時,卻發現兒子已被員警接走,再遭美國員警高冷無情,審核兒子和她的關係。丈夫是個身上插管子的病人,又醜脾氣又不好的腿瘸,當他得知她的約會時,不但不同情憐憫,而且一巴掌把她趕出門,她和兒子無奈投奔老鄉,好在她的英語交流沒有任何障礙,經過自己的努力給兒子找到了學校上學,取出存款租到房子,終於有了自己的落腳之處。影片揭露了美國移民現實社會的真實和殘酷。"即使是那些討厭美國的人也想住在這裡。"女主人自己的經歷所表現出的矛盾心理,美國移民官的腐敗、變態和貪婪,引發自由和為什麼去美國話題的討論。"如果生活給了你一個檸檬,那麼就讓檸檬汁出來吧。" Ioana Uricaru在羅馬尼亞獲得批判研究博士學位,一位了不起的女導演,揭露了當今現實的移民問題,雖然沒有入圍獲獎,但令人難忘,擊掌叫好。

中國影片呈現的富裕和憂慮

記得賈平凹說過,中國從來沒有過像現在這樣的富裕和憂慮。中國人富裕了,舉世矚目,令人欣慰。同時也帶來不少問題,如今的影視圈以娛樂至上,有錢就可以這樣任性,《妖貓傳》和《捉妖記》為了兩怪竟然動輒投資上億,繁華盛世、歌舞昇平 ,動畫特技的確好看,熱鬧喧囂過後沒有留下什麼,別忘記形式終究是為內容服務吧,那麼反映什麼樣的主題呢? 越來越看不懂這樣的大片製作,難怪遺憾、失望不被大眾認可,質疑飆升的虛假票房又是什麼套路?碟戰、奸計、魔幻、妖怪、歷史劇大行其道,中國當今就沒有什麼題材可拍嗎?而是害怕躲避現實敏感問題,避重就輕,不痛不癢的,花大筆投資拍純情文藝片,文化擔當和責任哪去了,中國影視圈真的有病了,而且還病的不輕,有錢的大片還真不一定受歡迎,慶倖地看到中國年輕導演的崛起,看來中國不是沒有好劇本、好導演,反倒是底成本、小製作引起柏林電影節的轟動,胡波《大象席地而坐》和楊明明《柔情史》的脫穎而出,作品均出自兩位元青年才俊的自創、自編、自導之手,甚至自演,莫大的反諷對比。

《大象席地而坐》因胡波的遺作而獲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正是中國的憂慮和問題所在,《柔情史》的憂慮讓母女互為發洩口,便有所寄託,否則絕望到底,29歲留下遺作訣別這個世界,讓人扼腕感歎,真正有才華的電影人過早離世,被扼殺於不良的電影市場。《大象席地而坐》在入圍第68屆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展映後,卻獲得了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影片在閉幕式最佳處女作獎頒出後被特別提及,因處女作頒獎給在世的導演規定,而與胡波無緣。

1988年生於中國山東濟南。 他曾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影導演。 在兩部短片之後,《大象席地而坐》是他的第一部長篇電影。 2017年10月12日,青年作家、導演、編劇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縊身亡。由於處女作剪輯不順,生活窘迫致使胡波輕生。二十九歲的胡波頗具才華,已經出版了《大裂》、《牛蛙》兩本小說集,獲得過臺灣第六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首獎。"大象席地而坐"是一個詩意的隱喻,這部電影或許也是胡波的自己的故事,憂慮貫穿其中,一個陰沉的早晨,在河北一個小地方,每個人都夢想逃離現在的生活,去往滿洲里,那裡有一隻大象,席地而坐,理想之地似乎並不遙遠,人生沒有詩意,最後的胡波走不出絕望。

《柔情史Rouqingshi》中國北京胡同裡生存的母女,典型中國式母女,中國人際關係的日常展示。大齡女可以得到一位離婚的但事業有成的老男人支持,從而免遭經濟困難。但女兒必須寫劇本賺錢養早退沒有收入的老媽,母女互相分不開又打嘴架,不正常的親密關係,互為武器的指控和狡辯。愛越深管束越多,爸爸早逝,母女為爭討遺產不得不照顧討厭的老爺子 ,母女同好寫作,兩人都認為自己是作家,一個愛錢而寫詩,一個為了證實自身實力寫劇本,倔強的大齡女與成功人士的電影導演男友分手,終於賺到稿費35萬元,皆大歡喜。劇情真實自然,母女吃排骨、吃瓜吃貨的吃相寒酸,日子窘迫,捨不得打出租,步行胡同迷路找不到家,捨不得花錢,處處精打細算,愛占人小便宜,不化妝、不漂亮,有個性,刻薄無情,靠自己努力生存,典型的市井底層人的生存原生態。于1987年出生于北京的導演楊明明,開幕上現身講述了母女生活絕望的親密又陌生的關係,諷刺折射又給人以希望的理由。

中國還一部兒童片也不錯,《旺紮的雨靴Wang aha de yuxue》,貧窮讓種地農民的父親沒錢買雨靴給兒子,全班同學都有,唯獨他一人穿不上,似乎不是什麼大問題,卻成為他最大的夢想,下雨天沒有雨靴,要女同學背著過河上學,遭到同學挖苦譏笑,因無雨靴遭老師罰站,終於母親用毛皮換來雨靴,激動得晚上睡不著覺,大晴天因穿雨靴上學再挨老師罰站,尷尬滑稽的是有雨靴卻不下雨了,於是他到廟宇求神靈保佑降雨,盼下雨成為他最後的期待。

獲獎的男女演員 / 照片由作者呢喃女士提供
獲獎的男女演員 / 照片由作者呢喃女士提供

德語片電影看點多

今年柏林電影節湧現不少德語好片,看點確實很多。遺憾4部參賽大片均未獲獎,其中《走廊》和《過境》的男主角竟然是同一個演員而在開幕式中被看好,沒想到就連好評如潮的《沉默的教室Das Schweigened Klassenzimmer》也未拿到什麼獎回來,可以說《沉默的教室》是德語片裡的經典製作。

故事發生在1956年的德國某個中學,正值考大學關鍵之際,18名同學為支持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革命,反對德國共產黨壓制反抗,被學校和聯邦教育部譴責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反革命行為,並要求他們說出主謀,多數同學抵抗沉默不語,為此全班被解散回家不許上大學,大人們的謊言被揭露以後,他們無法接受其父輩不是什麼英雄而是叛徒的事實 ,於是他們離家逃到西柏林上學,德國共產黨鐵腕對惡作劇18歲的學生們下毒手,學生們作出一個對他們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的決定,無疑是德國戰後歷史上動人的篇章。演員各個英俊帥氣,不輸大牌明星的演技,德國影視前途無量的未來之星。1973年出生的拉斯。考曼,在法蘭克福長大,曾經在柏林德國電影電視學院學習,他是既是導演也是作家,本書的作者,2016年獲得德國電影獎。

德語片裡的小眾電影《隨時會發生什麼Whatever Happens Next 》,卻是引人關注的現實問題,中年失憶症、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忽然的一天出走在外,不記得回家的路,不再認識朝夕相處的妻子、平日裡喝酒的鐵哥們,路上也遇到同病相憐者,遭遇各種,但一直微笑面對。可悲可歎的是他本人卻毫不所知,可怕的現實,當朋友,妻子找到他,知道他不認識了自己,竟然離他而去,他伸手向朋友請求相助時卻遭到拒絕,不如他人,他沒有痛苦悲傷,不文一錢的他能夠蹭飯搭車,最終被人趕下車,穿上死人身上扒下來的衣服,穿著短褲到處徜徉,不再知道廉恥、羞辱。卻是他的同類患病的弱者們伸手援助,中老年人精神疾病、失意症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人的一生可能都很成功,按照自己的設計一步一步達到目的,是在清醒時候,但最後的一步來得措手不及,竟然讓無所不能的人類無法選擇怎麼去見上帝。

隨時會發生什麼》是德國80後作家、導演、製片人和戲劇家Julian Pörksen的得意作品,早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前的記者場先睹為快。他在柏林學習歷史和哲學,然後在萊比錫學習戲劇。2016年的劇本"我們想成為浮游生物",這是他的第一部故事片。

她是救護車上的職業救護人員,也是遠航泛舟族愛好者,業餘時間她在大洋中獨自揚帆,忽然遇到難民船,面對一大船的難民,專業知識和經驗讓她在救與不救中掙扎始終,她以小船救不了大船的人群,拒絕救助,黑人孩子被施救後,他為了救大船上自己的妹妹,把恩人推到大洋裡,上演東郭和狼的故事,人性對抗,掙扎矛盾,最後良心讓她前往搭救,可是已經太晚了,難民船惡劣環境死屍成山,電影《冥河Styx》試圖詮釋德國救助難民又遣送難民的真實,一種政治暗示符號,難民問題至今懸而未決。

歐洲著名巨星Romy Schneider最後瞬間的記錄,《基伯龍島上的三天3Tage in Quiberon》,描述她與攝影師在一起的日子。她生於維也納,曾因成功扮演茜茜公主等角色在歐美乃至世界電影界聞名遐邇,獲獎無數,曾經看過她的報導,與德國男星阿蘭·德龍相戀後,放棄了自己在德國的事業去了法國,隨後分開,之後與比自己大14歲的德國演員結婚定居德國,最終以自己的一半財產離婚換取了兒子的撫養權。經過幾次感情糾葛,加上為治病求醫籌錢,以及被稅務部門追繳欠稅,身心疲憊,在巴黎還接受過精神病科醫生治療,受到喪子之痛開始抽煙酗酒。1982年去世,報紙上報導自殺身亡,但醫生則證實"因心臟病發作正常去世"。最後的日子裡,她接受記者的採訪,出於粉絲般的愛意,攝影師體貼陪伴並為她拍了大量圖片,輿論的壓力加上思念兒子和女兒,終日酗酒、抽煙,不能正常睡眠,精神錯亂,女友相伴卻無能為力,無法理解她的痛苦和身心摧殘,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才華橫溢、命運多劫,優秀電影明星可悲可歎的人生。

克斯佳滿身刺青,他以前做過什麼人無人知道,打檯球酗酒的朋友,在他實習的超級商場相遇,他似乎反感又表現出無奈的選擇,《在走廊In Den Gangen》,他與師傅學開叉車運貨,每天穿梭在商品的過道走廊裡,偷吃已扔掉的過期食品,顯然他的生存狀況不佳,沒有家庭沒有愛,師傅對他不錯,但師傅不明原因突然莫名死去,把秘密帶到墳墓裡,無人瞭解,他對女同事產生好感,女同事卻是已婚之婦,兩人關係不太明朗,他買花送她家裡,想表明愛意,他的過去讓他自卑放棄,最後通過了駕駛證,她對他暗示說丈夫搬出去了,他們也許有未來。一個德國普通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苦惱和秘密,為了生存,在走廊裡繁忙穿梭相識共事,需要彼此的容忍、謙讓,在生命的長廊裡磨難,生活又會賦予人以希望。

美國演員威廉·達福榮獲終身成就獎

本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終身成就獎被美國巨星威廉·達福擒獲,為此特別為他舉辦了他主演的11場經典電影展映,幾乎場場爆滿,比參賽片還受歡迎,選看了他幾部極具代表性的影片,的確是大牌巨星,身手不凡,名副其實。關於對他的評價離不開一直爭議至今的《帕索裡尼Pasolini》,他飾演的帕索裡尼角色,是義大利著名詩人、導演、散文家、政治激進者兼一位被殘忍謀殺40年後仍極富名氣與爭議的文化人物。《帕索裡尼》的劇情發生在1975年,帕索裡尼剛剛從瑞典回來,他正在為那部臭名昭著的電影《索多瑪120天》的剪輯問題據理力爭,一心想要證明自己的觀點:性就是政治。因受到指責,帕索裡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政治,每天看報聽廣播。

1975年11月1日夜晚,他平靜安寧的和心愛的母親、前男友以及一生的朋友達沃利、蘿拉·貝蒂、她的表妹、秘書以及女演員蘿拉·貝蒂共進的一個晚餐上,無人預感到這是最後的訣別,他們興致地描述一個未來的電影專案,正準備開始一個探索未來真理的旅程,看起來與普通常人沒有什麼差別。

之後他開車來到奧斯蒂亞海灘,從皮條客那裡找來了一個17歲的皮諾佩洛西男性工作者。在飯店裡他曖昧地看著他吃飯,之後到奧斯蒂亞海灘雲雨,讓人開始不再相信眼見的事實發生了,被一群年輕的同性暴徒襲擊,這從黑暗中出現,所謂的"同性戀天堂"節目,正是帕索裡尼的最後劇本出現的場景的故事,他們集體幹掉了帕索裡尼。之前帕索裡尼曾參與了一場極具戲劇化的同性戀私人俱樂部,政治首腦們在宴會上觥籌交錯,年輕男女裸體提供一切服務,而且像上菜一樣當場展示各式性交。上層社會性遊戲醜聞的曝光,他以作者被採訪報導的諷刺,最後死於同性戀之手如同他的作品,大片音效、製作,一線演員,大尺度性交場面,震撼的是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竟如此黑暗腐敗、齷齪醜態。

美國的另外一部大片不得不提,《別擔心,他不會走遠的》(Don't Worry, He Won't Get Far on Foot)入圍參賽片,一部勵志故事1951年出生的約翰,遠離父母家人,整日酗酒買醉,發生車禍後從此離不開輪椅,需要他人照顧,開始的破罐子破摔到後來的人生轉變的故事。他到戒毒戒酒中心後,改變了對人成見和看法,學會傾聽,他向所有的人感恩道歉、懺悔改錯、原諒造成的車禍,放下了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真誠笑容,幸福無比,做了最滿意的自己。影片沒有通常電影講故事的邏輯,如何借助精神力量的信仰,才有人生的轉變,影片試圖以他自身遭遇,現實的教訓,在人類經驗的深處找到人生美好,他與美女護士無條件的超世俗之愛,挖掘到自己的藝術天賦,將現實變成人們熱切關注的漫畫,他以幽默漫畫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並有成就感。

耐人尋味的經典老片

經典老電影如此受柏林觀眾的青睞,超出我的想像,看老電影的大多是買票的老年觀眾,或許電影有他們記憶深處的情結 ,帶著好奇為探究其中奧秘,我也選了幾部著名的經典老電影,沒有想到的確有其特色,經典就是經典,經得起漫長的歲月。

1923年由EwaldAndréDupont執導的德國無聲電影《舊法Alte Gesezt 》德國早期代表作電影之一。為了生動活躍現場氣氛,如今流行為經典電影配樂,鋼琴師、提琴手一班人馬現場配樂,頗為壯觀、隆重,一個視音的饗宴。《舊法》劇情發生在19世紀中葉,兒子巴魯克喜歡演劇決定離開家,遭到虔誠基督徒父親的反對。 他加入了一個旅遊劇組,在那裡從最低層幹起,後以實力得到奧地利大公伊莉莎白特蕾西婭的賞識和喜愛,並通過她的影響讓他在維也納城堡劇院有了發展。他飾演的羅密歐家喻戶曉,當巴魯克成為一位著名和成功的明星時,父親為此嚇壞了拒絕見兒子。 當他親眼看見兒子的表演後,被兒子演技才能而感動,卻撒手離開人世,他在上帝的恩典中承認並原諒了兒子。

《回國Heimkehr》也是一部無聲黑白德語字幕對白電影,1917年德國戰爭中,離家700多天的兩位親密戰友兄弟,兄說忘記妻子安娜的模樣,弟決定一起搭伴回家,生死戰友朝夕相處比親人更親,長途跋涉路途中弟背著兄致死不離不棄,找水時分開受傷的兄被人救走,弟一路心急找到戰友兄的府上,兄妻安娜接待他住下,幾天相處產生了感情,當兄終於輾轉回到家,卻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安娜與救命恩人的戰友相擁,就此他們各自的掙扎矛盾開始對比展開,他們一個推讓,一個選擇離開。也許對當下電影導演是個很好的啟示,演技未必需要更多無用拖遝的臺詞,背景音效噪音過大喧賓奪主 ,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更加美妙,生髮無限的想像空間。

《亞洲之燈Die Leuchte Asiens》堪稱介紹佛教的經典製作,於1925年由Franz Osten拍攝,德國和印度首次聯合制作的故事片。無聲電影,配樂、背景卻華美無比,這部電影講述了宗教創始人和印度佛陀的故事。作為國王的兒子Gautama,離開王宮成為一個貧窮的傳教士,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一生,放棄所有世俗的財富、皇權、美女。妻子死後,一度憂鬱,後遇年輕美貌的姑娘,一見鍾情,婚後相親相愛,面臨老,病,死之旅,他反省自己,遠離王權宮殿,財寶送給窮人,為窮人祈禱,拯救人類靈魂而奔走,雲遊天下,皇妃甘於清平追尋王子,從此夫婦住在一個天堂島深居簡出。德國導演宏偉的史詩電影,是東方童話故事和宗教歷史戲的組合,一部印度史詩和佛教歷史博物館的呈現。

作者呢喃女士於柏林電影宮前留影 / 照片由作者呢喃女士提供
作者呢喃女士於柏林電影宮前留影 / 照片由作者呢喃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