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卡爾夫  找尋赫曼赫塞蹤跡 - 麥勝梅(德國)

2023-04-16

「在不來梅與那不勒斯之間,在維也納與新加坡之間,我見過好些美麗的城市,有的坐落在海濱,有的坐落在高山上。而在我所有熟悉的城市當中,卡爾夫是最美麗的,它是位於納戈爾德河旁的一個很小、很古老的施瓦本黑森林城市……。」──赫曼赫塞


卡爾夫(Calw)位於德國黑森林之北,風景幽美,市內富有中世紀建築風格,被納入著名木桁架屋之路的城鎮之一,德國大文豪暨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對於卡爾夫(Calw)小城有說不盡的愛,畢竟那裡是他的出生地和故鄉,對此,我很早也聽聞過,只是感到遺憾一直沒機會叩訪過。

在疫情期間,我本來就沒有太多遠行的遐想,平日活動的範圍,僅限於在社區裡散散步或到野外踏踏青,儘管來去在相同的地方,每每面對飛紅滴翠的四季花卉和鬆軟的草坪,皆禁不住內心的悸動,雀躍不已。

2022年,夏天來得特別遲,已經到了7月中旬了,還停留在5月春暖花開的季節,出遊的欲望莫名地蠢蠢欲動起來,好幾個夜裡,山明水秀的卡爾夫悄悄入夢,我夢見走在蜿蜒的小路上,陽光灑落的路旁,盡是古色古香的桁架屋,那般色彩繽紛 、那般賞心悅目,是我從沒見過的。

說走就走 自駕2.5小時

清晨醒來,想起夢中情景,出遊的興致更是如滔滔白浪在心中翻騰著。我的另一半見狀,便對我說:「到卡爾夫只不過200多公里,讓我們駕車出遊吧,兩個半鐘頭便可到達。」

我聽了喜出望外,連連點頭表示贊成。自駕出遊是我們最愛,況且在瘟疫還没完全消滅時,自駕方式就比坐火車來得安全,只見他在紙上迅速地把路線圖展示給我看:威茨拉(Wetzlar)→法蘭克福(Frankfurt)→卡爾蘇爾(Karlsure) →普福爾茨海姆(Pforzheim) →卡爾夫。

於是我們迅速梳洗,然後輕裝出門。車子在高速公路行駛了兩個小時,我們到了福爾茨海姆城市,再轉向463號公路駛去。窗外的風景越加清晰和真實,只見一片廣闊的針葉樹林,宛如一條綠色的腰帶環繞著遠處的小城鎮,散發出濃濃的水墨畫風味來,引起我的眼神溢滿期待。

車子再走十分鐘,路旁多出了一條名叫納戈爾德 (Nagold) 的小河,粼粼的水光,像一束絲絨般閃爍,只見小橋的影子、樹的影子、藍天白雲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裡,傍水而建的小屋,平添幾分靈氣,看著看著,車子已到了市中心。

聖彼得保羅教堂。(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從那條幽幽的小巷走出來,向前方一看,市集廣場就在百步之內。映入眼簾是兩排帶著濃厚中世紀氣息的桁架屋,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白牆上的黑色、棕紅和灰色的幾何格子,交織成一幅幅靈活的彩繪,讓整個市集廣場顯得那麼朝氣蓬勃。離我不遠之處,聚集了三五成群的遊客,目光正對著集市廣場上的聖彼得保羅教堂,那頭傳來悠揚嘹亮的鐘聲,相信它也曾經陪伴過赫曼赫塞的童年時代。

每扇門後 都有自已故事

對於桁架屋,我總是懷著特別的情感,宛如置身於童話世界中,總是百看不厭,我如此深信每一扇門後都有它自已的故事。這次慕名而至,不就是為了找尋一位曠世奇才赫塞的出生之屋嗎?而「市集廣場六號」的屋子,好像是旅途中安排好的風景,因為,它就在我右邊那排桁架屋中,第二棟房子的二樓。

今年是赫曼赫塞的145年誕辰,在美麗的小城中溜達溜達,也是我們懷念赫塞的時刻。

童年是每個人最留戀的時光,赫塞的童年宛如一卷畫,就在這裡徐徐展開。

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牧師,外祖父也是傳教士,曾經到印度傳教,精通多種語言,母親則是詩人,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赫塞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

四歲那年,他隨父母遷居到瑞士巴塞爾,離開故里後,本來富有想像力的他顯得更有表現力,他的才華和詩意,在繪畫和讀詩歌時就顯露出來了。五年後,由於父親的調職,他又隨雙親搬回到故里居住,並在卡爾夫拉丁學校上學。

在文學花園中讀赫曼赫塞的詩。(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童年往事 在小說中浮現

我彷彿看到了那張等著長大的笑臉。記得他説過:「你小時候在哪裡,哪裡就是你的家鄕。」是的,卡爾夫小城是他一生的牽掛, 1900年他寫過這樣的一首詩:

「重回童年故居」

灑在草坪和小路上,耀眼的金光,它從藍天鑽出,無所不在;在山谷深處,緊依在斜坡上,

最後一縷陽光,

灑落花園。

曾經在那兒做過夢,

就在老地方,

被森林包圍,

我的童年消失了,

我能叫醒它並向它下跪嗎?

這恐怕會嚇到它,

我變得多麼的陌生。

另一些童年往事也在赫塞的小說中浮現出來,例如在「車輪下」中敘述故事主人翁漢斯,為了通過符騰堡州舉辦的考試,經常到「城市牧師之家」補習功課,仁慈的牧師還向他們敘述學員們如何莫爾布隆修道院Kloster Maulbronn進修神學。

查閱赫塞的真實經歷,他果真於1890年轉到82公里外的格平根 (Göppingen)拉丁語學校就讀,準備應考符騰堡州試 (Württemberg)。説是為考試做準備,更多是為了未來前途鋪路,因為當時凡是通過考試的學生,可以免費培訓成為州公務員或牧師。

赫塞在他14歲那年,通過了符騰堡州試,在父親之安排下,被送到44公里之外的莫爾布隆修道院進修神學。可是這個安排違背了少年赫塞的心願,一年後稚嫩青澀的他,因為受不了神學院的嚴格規則而逃離了學院,並且揚言要擺脫桎梏,立志要當一位詩人,他説:「要麼成為一名詩人,要麼什麼都不是。」

成長受創 不曾放棄自已

赫塞沒想到往後的日子竟是一條坎坷的道路,他真正嘗到在成長中的創痛。他曾經一度因精神異狀被送入精神療養院治療,之後一連串的不如意事,他上過一年文科中學,然後在第一個書局當學徒,但是只做了三天便輟學,當過14個月的機械廠學徒也沒有結業,最後終於在圖賓根在完成了三年的書商學徒生涯。

幸好在當學徒期間,天賦異稟的他並沒有放棄自已,而是正好相反,不斷閱讀增強知識,不斷追求心靈的完善,事實證明,赫塞在22歲那年從苦澀的傷痕日子走出來了,他的第一部詩集「浪漫之歌」出版了,次年又出版了散文集「午夜後的一小時」,還有在1904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促使27歲的赫塞一舉成名。

値得關注的更有190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在輪下」,這是一部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説,也是赫塞直接對德國舊教育制度批判的一部小説。書中洋溢著對鄉土的思念之情、大自然和人類的愛,同時也道出青年人的苦悶與追求。

他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他一生勤於文耕,佳作連連,而且曾獲多種文學榮譽,其中最高榮譽是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到廣大的肯定。難怪有人問,如果沒有赫曼赫塞,德語課本將會是什麼樣子?

赫爾赫塞出生屋的詩。(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離城市花園不遠有一個戶外文學花園,走道上有置放了很多小看板,每個小看板貼著赫塞的詩,我們邊走邊讀,其中最難忘的一首詩是「七月的孩子」 :

我們,七月出生的一群孩子

喜歡白茉莉花的清馨,

沿著繁花似錦的園林漫遊

悄然迷失在沉甸甸的夢。

紅罌粟是咱家兄弟,

在金黃的麥田裡、熾熱的牆上,

像陣雨般的閃爍著紅光

然後他的葉子被風颳走了。

我們的生活,要像七月夜晚那般

舞出它夢幻的圓舞曲,

歡騰的豐收節和夢想已經實現了,

冠上麥穗環和手持著紅罌粟花。

沒錯,赫塞是七月出生的,他的内心世界裡是多麼器宇不凡啊!

聖尼古拉斯大橋被認為是卡爾夫的地標,從文學走廊走到大橋,步行只需要五、六分鐘。大橋欄杆上鮮花盛開,風景怡人。人們喜歡來這裡漫步或到河邊釣魚,也是赫塞當年時流連忘返的地方。

和赫曼赫塞合照。(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1932那年,適逢赫塞從瑞士回鄉訪舊,卡爾夫市民在大橋上為他塑造一個銅像,每天都有興高采烈的遊客和他的銅像合照,其實到此一遊,不僅是想拍個照留個念而已,還可以感受到,赫塞多麼愛他的故鄉,和卡爾夫居民多麼多麼愛他啊!

小叮嚀

  • 前往卡爾夫(Calw) 有兩種方式:自駕出遊(車程約兩小時),或搭乘火車方式(車程約兩個半小時)。
  • 搭乘火車從法蘭克福出發搭,中途分別在卡爾蘇爾和普福爾茨海姆總火車站轉兩次車。
  • 到達小城後,在旅遊服務中心索取城市觀光資訊和導覽。
  • 城中的赫曼赫塞博物館將於2023年春天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