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文學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安身立命 (散文 / 德國)

2023-03-03

作者 麥勝梅

從研究文學史的角度來看,華文文學是指「以華文書寫創作的文學作品」。

從作者的國籍或血統著眼,那麼,凡是屬於華人的文學作品,不問使用什麼語文創作,皆稱之華人文學。

如果從地區去定位,則有中國文學、海外華文文學之分,或亞洲華文文學(台灣、香港、日韓、東南亞等地華文文學) ,和歐美、澳、紐華文文學之分。歸納起來,總稱為世界華文文學。

説到海外華文文學,我們不免聯想到以「離散」、「漂流」、「鄉愁」為主題的書寫,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到美國留學生和學人,異國生活寂寞,思鄉情切,因而揮筆抒發思鄉情懷,在當時形成一種「留學生文藝」之風,頗受歡迎,然而,回鄉之路好遙遠,滿懷抱負的留學生,在學成後,面臨一個選擇的問題,何去何從,徘徊在美台兩岸之間,不知困擾了多少學子,於梨華的小說「又見棕櫚」説出了這代人的心聲,她也成了所謂「沒有根的一代」的文學代言人。

1974年陳若曦的小説「尹縣長」發表於明報月刊,一部以女性體驗與對社會批判的小説,引起港台文學不小的波動。隨著中國政治的變遷,傷痕文學也崛起,1977年11月劉心武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小說《班主任》,1978年盧新華發表〈傷痕〉,引起廣大關注。

到了20世紀末,顛沛流離的主題再次掀起波瀾,新移民文學成為目前華文文學研究界的熱點話題之一。再看近十年來,張翎的《金山》成為全球矚目的華文小說之一,一部有關清末年間,一批華工從故土漂離到加拿大的命運和奮鬥歷程,同時探討他們身份與認同的問題。

網路圖

現代華文文學經典在法國

20世紀初,不少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都曾先後留學歐洲,計有林語堂、徐志摩、林徽因、老舍、巴金、許地山、馮至、艾青、錢鍾書、蘇雪林、胡品清等,又如20世紀下半葉留歐的席慕容、趙淑俠、呂大明、蔣勳等,不勝枚舉,為華文文學史留下輝煌的一頁。

有人説,現代華文文學經典在法國,因為那裡有一群定居或歸屬法國的華人,跨越語言的界限,傳播華人文化,並獲得特殊的榮譽。

在人們的記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法雙語作家是高行健和戴思杰,他們用法文書寫,以故土文化為體裁。高行健的長篇小說《靈山》與《一個人的聖經》奠定他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2002年戴思杰在法國出版的小説《巴爾札克與小裁縫》"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不但成為暢銷書,還拍成電影,並得康城影展特殊獎。還有近年來崛起的新移民作家山颯,她的小說《圍棋少女》在法國銷售了12萬冊,並被譯為英、德、韓、日等17種語言。


廿世紀的歐華作協走進世界華文文學新格局

歐華作協成員的誕生,不外是一批先留學後定居的華人,在歐洲各國逐漸聚集一起以母語創作,並在其所在國(僑報)直接發表作品的華文作者。歐華作協在創會會長趙淑俠女士的召集下,和接下棒子的各屆會長(朱文輝、俞力工、莫索爾、郭鳳西、麥勝梅)苦心經營下,已走過28年頭,一路走來,立足生根安身立命。

作為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是有自已的著作,作者的成長,全是靠「作品」説話。而從作家協會的實質來説,它是負有文化傳播的意義,若果没「出版」何來有傳承?所以透過作品的發表,才能提昇作家協會的格局。

基於「不忘初衷、以文會友、互相切磋」的信念, 1998年由被譽為「半部歐洲華文文學史」的趙淑俠鼓勵大家多寫多出書,理事祖慰先生自告奮勇擔起了編輯工作,集合會員的創作力量,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岀版第一本合集《歐羅巴的"編鐘"協奏》。

作家們走上寫作之路,本就是無怨無悔,但是在出版社的眼裡,海外華文作家沒有擁有與眾不同的禮遇,作為編輯應該具有靈敏的嗅覺、精準的眼力,發崛新題材,營造文學新面貌。

旅居海外的華人作家要出書實在不容易,自第一本合集岀版後,隔了六年協會才推出《歐洲華文作家文選》一書,這本合集由麥勝梅主編和37位作者合著。2008年,《在歐洲天空下》岀版了,這本合集由丘彥明主編,九歌出版社出版。繼黃雨欣主編的《對窗六百八十格》微型小說選上下冊 在秀威出版社出版後, 系列性的歐華文集就問世了。

從合集的主題来看,獲得比較廣泛迴響如旅遊文學、歐洲教育專輯、歐洲環保的綠色生活、歐遊美食、歐洲名人蹤跡。


歐華作協三個階段的成長

歐華作協的成長可從三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鼓勵歐華作協會友努力創作,以文會友,增進作品發表機會。

第二階段:開源節流,以書養會,通過出版的書,取得版税錢,作為協會的基金。歐華文庫藉以散文、小說和報導三種形式進而發揮及推介文學創作的特色。從最早的《歐羅巴的編鐘協奏》到《歐洲綠生活: 向歐洲學習節能、減碳、廢核的日子》,主題可說越來越務實。《歐洲不再是傳說》寫出了歐洲的人文精神,同時也發揮了旅遊指南的作用。《東張西望》專談歐洲的幼兒成長和教育。《歐洲綠生活》觸及目前的生活面。台灣為環保,廢核,食安等問題煩惱不休,應該借鏡一下歐洲人如何過「綠生活」;《餐桌上歐遊食光》是第十本合集書,美食是熱門的話題,西餐的烹調是歐洲人生活的傳統,它承載了千年文化的生活技巧,怎樣燒一道在地歐式的菜餚,已經成為在地人不可缺乏的生活藝術。2018年出版的《尋訪歐洲名人蹤跡》,顧名思義,是結合傳記和旅遊的散文集。

第三階段:目前歐華作協已出版了十二本合集。今後將放在「出好書」這個目標,特別是要出一些有傳世價值的書,藉此立足生根,兼顧文化傳播。此外,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歐華作協於2015年11月起,文友可以在「歐華專欄」發表文章,今後也朝著發展網路文藝,加速文化傳播和全球化的進程。


(本文是作者在海外女作協第15屆雙年會[第二故鄉書寫]座談中的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