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索爾:資深記者 西華僑領 - 高關中(德國)

2025-03-21

驚悉92高齡的莫老仙逝,深感悲痛,發一篇10年前的採訪稿,略表懷念之情。

莫索爾:資深記者 西華僑領

莫索爾為資深國際新聞記者,西班牙著名僑領,曾任歐華作協會長,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他年過八旬聲音洪亮,聽力良好,記憶特別清晰,簡直就是一部活歷史。與他談話,學到很多東西。

蔣夫人培育的遺校學生

莫索爾1933年出生于江蘇南京。父親莫鈞號治平,1902年生,20余歲時回應國民革命浪潮,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積極參與北伐和抗日戰爭,積勞成疾,不幸於1943年病逝于湖南洪橋。去世時官階陸軍上校。母親張一敏,1912年生,曾任小學教員。1949年後,海峽兩岸斷絕來往,即再無消息,生死未蔔。直到1990 年初,莫索爾與妹妹莫曼麗取得聯繫,才知母親已于1967年去世,年僅50多歲。莫索爾感歎:"嗚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此亂世之悲劇,豈本人一人之傷痛。"

莫索爾自幼頗知自勵,努力向學。抗戰中他在貴陽、重慶上小學。抗戰勝利後作為軍人遺族進入南京遺族學校就讀。他特別尊崇創校和領導校務的蔣夫人宋美齡。

遺族學校全名"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1928年在南京創立,目的是讓在戰爭中犧牲的軍人,其遺族能受到妥善的照顧和良好的教育。當時的許多黨政要員,包括宋慶齡、宋美齡,都是校董,並由蔣介石親任校長。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南京淪陷,遺族學校被迫停辦。但學生仍然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在大後方貴州銅仁繼續讀書。八年抗日,我國軍隊浴血奮戰,僅犧牲的將軍就有200多名。1945年抗戰勝利後,遺族學校又在南京複校,收容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軍人後裔。校址仍在中山陵附近的環境優美的四方城(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亭俗稱四方城)一帶,蔣公依然擔任校長,蔣夫人為主席校董,實際督導校務。莫索爾就是那時入校的。當時學校有500多名學生。

蔣夫人在國務倥傯中,時常來學校探望。因為她直接督導遺校校務,與學生的接觸很多,常常來校巡視環境,在飯廳與學生共餐,或請名家來校參觀演講。在週末讓學生輪流去凱歌堂做禮拜,唱聖歌。在那動亂不安的戰後時期,這一群失怙的孤苦青少年,在遺校衣食無虞,師資優良,個個努力向學。蔣夫人視他們為自己的孩子,而同學們則視她為親人,稱她蔣媽媽,兩者之間已經有一種親情。

無論是在南京遺族學校期間,或是以後該校播遷到臺灣,學生在師大附中寄讀時,蔣夫人對她一手拉拔長大的學生的生活與前途,均極關切。1958年,遺校創立30周年,蔣夫人特別在陽明山與全體學生聚會,蔣公亦親來致訓,諄諄勉勵,十分溫馨,令莫索爾至今難忘。

學生逐漸長大,分散各地,工作在不同單位,蔣夫人在婦聯會或其他場所,只要知道有遺校學生,均會特別接見。1969年莫索爾從西班牙返臺參加國民黨第10屆全國代表大會,另一位同學亦從加拿大返國與會。當蔣夫人知道有兩位遺校學生參加大會時,特別安排在士林官邸接見莫索爾兩人,垂詢在海外的生活,並叮囑在各方面報效國家。

遺校同學對蔣夫人的感念是赤子之心的親情表現,校友們會常在適當時間派代表向蔣夫人請安。蔣夫人晚年隱居紐約,已不大接見訪客,但是每年遺校組團前往紐約拜見蔣夫人。她從不拒絕,並以精美茶點招待同學。

蔣夫人逝世後,遺校同學亦常去她的墓地鞠躬默哀。而校友會出版的《遺校校友通訊》幾乎每期都以蔣夫人的玉照為封面。莫索爾在該刊79期(2012)撰文《永遠的感念,遺校學生難忘蔣夫人養育之恩》,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遺族學校已走入歷史。但它的創立及走過的歷程值得回顧。南京四方城的舊校址仍在,雖然已轉作他用,而蔣夫人扶持遺族學校的成長與對該校的照顧更不容忘記,就在這一信念之下,幾位遺校學生2010年做了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那就是在南京舉辦"宋美齡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文物展"。這一長期展覽由在南京的遺校前期學生楊榮慶以及在紐約的後期同學,心臟科醫生向厚祿合力籌劃,並得到許多其他同學的協力支持。二人協力接洽場地以及各方面的展出交涉,向厚祿並提供大量有關文物與照片。展覽場地在南京原總統府(現為南京近代史博物館)。展出內容彰顯以下幾項:蔣氏夫婦的大愛情操,創辦遺族學校,撫育烈士後裔;蔣夫人的功績,包括她設立"戰時兒童保育總會",搶救收容淪陷區難童三四萬人,兩次在美國國會以及各州演講奔走,爭取美國對我國抗日的同情和援助;並介紹英勇抗日陣亡將士的事蹟,遺校傑出校友的成就等等。

讀者也許會問,這個有關蔣氏夫婦的展覽如何能在南京舉辦?年高90的楊榮慶給出了答案。他說:"近一時期大陸的一些專家與學者,掀起對民國時期黨政要員的重新評價熱潮,他們不避政治風浪,發表論述,有探索求真的務實精神,值得讚揚與尊重。"又指出:"這項展覽正是這陣浪潮的一個亮點,專家們一致認為是大陸迄今為止、數十年來不曾有過的唯一介紹宋美齡的展覽,意義非凡,堪稱劃時代之舉。"難怪展覽造成轟動,參觀者絡繹不絕。

事實上,宋美齡是我國建立共和以來,第一夫人中間學歷最高,對國家民族貢獻最大的一位。她出生於1897年,逝於2003年,一生跨越了3個世紀。11歲就與姐姐宋慶齡一起飄洋過海,在美國讀書及成長,後進入威斯里安學院,及麻塞諸塞州威爾斯利大學(Wellesley),主修英國文學,完成高等教育。她1932年擔任中國航空委員會秘書長,任內推動組建、擴充空軍,被譽為"空軍之母",積極為抗戰做準備。她與夫君共同參加《開羅會議》,取得光復臺灣的歷史性成果。她在美國國會兩場演說,成為美國歷史中第一位在國會殿堂裏演講的亞洲女性。她的外交活動為民族救亡做出了實質的貢獻,而且促使美國取消了施行61年的排華法律,使中國人也能合法移民美國。抗戰期間美國給與中國的援助達15億美元,對處於艱難抗日時期的中國猶如雪中送炭。在爭取美援的過程中,宋美齡功不可沒。

莫索爾有幸在蔣夫人領導的遺族學校求學成長,是他最大的幸福,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發展的基礎。

臺灣歲月

1948年底,莫索爾尚在遺族學校讀初二,由於戰局的變化,該校南遷,不願走的學生被家屬領回,但莫索爾的母親遠在貴陽,無法照料,於是他隨遺校先到杭州,後落居廣州,最後來到臺灣。赴臺遺校學生約300人,分在臺北師院附中寄讀。在附中莫索爾體弱生病輟學住院治療。1951年病癒後重回附中讀高一,而遺校同學早已分發至臺灣各地工、農、師範學校或軍校就讀。一年後,莫索爾高中尚未畢業,就以同等學力參加臺大入學考試,當時考國文、英文、數學和常識(各科綜合)四科。錄取分為200分,莫索爾考了193分,三科都很好,但數學僅6分。眼看功虧一簣,但臺大校長傅斯年(原北大校長,歷史學家)為了照顧文科優秀生,規定國文、英文分加倍再加上常識分達300分者即可錄取,莫索爾按此法算為306分,得以考入臺大外文系。至今莫索爾感念愛惜人才的傅斯年校長。

大學生活是快樂的。幾個老同學常常在課外相聚,吃個小館,常去的臺大附近羅斯福路某巷口一位四川人開的小館子"壽而康",那裏的蹄花面想起來還令他垂涎。

1956年夏莫索爾剛從臺大畢業,得知中央日報招考校對,報名考試被錄取,開始去上班,中央日報總編輯錢震(1912生,現已去世,美國密蘇裏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前輩)在辦公室召見,鼓勵好好做,"努力工作將來就可以坐到我的位子"。校對的工作就是看印出的大樣有無錯誤,是最基本的工作,而且中央日報還鼓勵校對如果找出錯別字發給獎金。但校對需值夜班,下班時已淩晨四點,回到宿舍天都快亮了。幹了兩天吃不消,他決定辭職不幹,莫索爾回憶當時有點心高氣傲,對校對這個工作並不滿意,卻不知道這是新聞工作的第一課。打電話給總編說身體吃不消決定辭職,錢震在電話裏連說兩遍"太讓我失望了!"如果當時不離開,莫索爾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境界。

1956年,莫索爾考入政大新聞研究所就讀。住在研究生宿舍,幾個志同道合談得來的同學朝夕相處,或讀書、或娛樂,是求學階段最愉快的一段日子。1959年春他在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畢業後,進入一家廣播電臺任編輯。那年秋天,中央廣播電臺招考編譯,莫索爾考入。在大陸部新聞組工作,任務就是編寫每小時的正點新聞,大約兩千字。有時改寫報上的新聞,有時翻譯外電,由於時到必播所以常常趕時間,而且除了淩晨幾小時,其他時間全天播音,所以他們分三組輪流工作。

莫索爾喜歡看電影,聽古典音樂,當年在臺大讀書時,常常去聽社團舉辦的唱片欣賞會。那時物質條件差,聽正式的音樂會是妄想,也很少有。能夠聽唱片就是一大享受,如果能到"田園"咖啡廳去泡一個下午,點聽自己喜歡的名曲,就更心滿意足了。他在編譯之際,為新生報撰寫影評,並在此報發表連載《西洋音樂史話》。喜歡音樂的習慣一直保持至今,他在西班牙常聽交響樂團的演出,如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駐西記者 服務僑胞

1962年夏,西班牙東方書院贈送我國5個獎學金名額,自教育部招考。本來莫索爾想去美國留學,一時拿不到簽證。於是參加考試,考取了這個獎學金,於當年年底啟程坐飛機到香港,乘輪船漂洋過海,幾乎一個月才到法國馬賽,再乘火車來西班牙。1963年初到達馬德里。

剛來西班牙語言不通,好在莫索爾是外文系科班,英文、法文基礎雄厚,參加西班牙語言班進步很快。當時他住在東方書院,這實際上是一個與教會有聯繫的國際學生宿舍。為了學好西班牙語,一位名叫蕭繼鑾的學長聯繫來幾位西班牙女大學生,與他們這些新生聯誼,經常在一起喝咖啡、聊天,出遊,其中一位藥學系的西班牙姑娘後來成了莫索爾的妻子。

次年莫索爾進入馬德里大學文學院博士班就讀,他選定論文題目,比較西班牙中世紀英雄熙德(1043-1099)和我國抗金名將岳飛(1103-1142)。熙德(El Cid Campeador)是西班牙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由於他驍勇善戰,連他的敵人也尊重他。經過傳說的渲染,他便成為一位融合勇氣與人性的英雄武士的典範,變成故事和歌曲爭相傳頌詠贊的民間英雄。由於他的事蹟而產生了史詩《熙德之歌》,就像希臘文學始於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法國以«羅蘭之歌»拉開詩歌的序幕一樣,西班牙的文學史即由«熙德之歌»揭開了第一頁。

正當莫索爾沉浸在西班牙歷史和文學之時,中央通訊社急需西語人才從事新聞工作。1966年莫索爾應聘擔任中央社駐馬德里記者,後升任特派員。那時每天都要發新聞稿,報導西班牙動態、使領館外交活動、僑社活動等。每週還要寫一篇關於西班牙政治經濟形勢的分析文章,長1500到2000字。他擔任此職一直到1987年,20多年間經歷了佛朗哥威權統治,佛朗哥去世,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登基,議會民主制確立,經濟起飛,加入歐盟等一系列變化。僑胞也有最初的兩千多人增加到萬人以上。如今西班牙華人更多達20多萬,其中馬德里就有六七萬。

1987年莫索爾由中央社派往阿根廷擔任特派員,一住三年。這裏工作更忙。阿根廷當時已有好幾萬華人,有僑校,舉辦徵文比賽,甚至舉辦選美活動,佛教乃至一貫道都在阿根廷紮下根基。僑社的活動、阿根廷政局的變化,他都要報導。

1988年莫索爾的岳父去世,藥房由妻子接手經營,女兒也在西班牙,兩地分居不便,於是1990年莫索爾提前自中央社退休,返回西班牙。他轉而擔任中央日報駐歐撰述,工作彈性較大。至今不時撰寫歐洲政情分析評論。間或為中副、臺港及歐洲報刊寫稿,如文藝評述、文學報導、雜文及敍述性散文。

莫索爾久居歐陸,除工作外,積極參與僑社活動,成為西班牙著名僑領。他秉持 "深信惟有以誠信,無私之心始能竟功"的人生觀,深得僑胞信任和愛戴。他長期擔任國建會西班牙分會會長。國建會會全名"國家建設研究會",由蔣經國1972年首次召開,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對政治、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各項問題,提供建言,並將結論定為政策,加以實施。1981年莫索爾曾赴臺與會。這種邀請頂尖學者專家集思廣益,為國家大事提出方針的會議,是個好辦法,但李登輝上臺後於1995年停辦。現在國建會各分會已成為各國僑胞學人的聯誼組織。莫索爾還擔任西班牙和平民主聯盟理事長。並於1990年代長期主持馬德里華僑服務社工作,服務留學生,聯繫僑胞。

歐華作協老會長

莫索爾是1995年加入歐華作協的。他長期從事新聞寫作,寫國際評論,寫雜文,能用中、英、西班牙文寫文章,有很高的文學造詣。他深有體會地說:"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最大的不同,我想一個是'無我',一個是'有我',有我就有私,新聞報導最忌的就是有私。而文學寫作,尤其是抒情的文學,沒有我,就沒有真實感,沒有血,沒有肉,徒具軀殼,文筆的華麗並不能掩飾內涵的空虛。"

2002年歐華作協蘇黎世年會上莫索爾被選為歐華作協會長。他殫精竭慮為發展會務操勞,2003年9月19日至21日在德國南部新天鵝堡,舉行了歐華作協第五屆第二次理監事會大會,共有會員28人出席。這次會議由莫索爾主持,成果之一,就是籌備出版了《歐洲華文作家文選》(247頁,主編麥勝梅),莫索爾在序言中寫道:"文章之道首在真誠,論述敍事,是事實之真,抒情感懷是感情之真,不顛倒黑白,忌無病呻吟,都是至誠。歐華作協文友來自不同地區,散居歐洲各個國家,但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與文化素養。更長期吸吮過中華文化之滋補。我們在領先世界之歐洲文化薰陶之下,接觸不同的人物、語言、風俗習慣,自然而然產生一種迥異,或者說融合精練的文化特質。這些特質以真誠的態度表現出來,我想是這本文選最大的特色。這本文選收集了30多位文友的作品,有詩、散文、短篇小說、論述、報導、遊記等,亦反映出我們文友寫作的多樣性。文友們寫作的範圍極廣,從偵探推理、抒情憶舊、時事報導、專題論述、旅遊文學到宗教、甚至體育運動的題材都有。文選是一個選樣,但多少代表我們歐華作協的陣容,以及大家勤於耕耘,對寫作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