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家庭作業 培養團隊精神(德國)
文/丁恩麗 (發自德國巴德伊堡市)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增長見識,而不是為了拼前途。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對簡單、輕鬆而且廣泛,因為學校更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的培養。這些具體體現在作業上,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德國小學作業30分鐘內完成
說到德國的家庭作業,除了網上流傳的德國教育是「快樂」教育以外,似乎德國的學生們沒有家庭作業似的。其實,德國也是有家庭作業的,只是家庭作業不多和形式比較多樣。德國小學的家庭作業不允許超過30分鐘,中學家庭作業不允許超過45分鐘。在形式上,德國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德國的家庭作業不允許超時。德國小學一二年級的家庭作業主要是一些基礎練習,時間要嚴格控制在30分鐘之內,老師要求在30分鐘之內沒有完成的家庭作業,就不要再做下去了。老師對此解釋道,如果大多數孩子都沒有在30分鐘之內完成作業,那就說明老師佈置的作業是不合理的,需要減少家庭作業的量了。
德國不允許家長糾正孩子作業中的錯誤。在德國,老師不允許家長糾正孩子作業中的錯誤,因為在老師看來,錯誤能讓老師發現學生不明白的知識點,進而老師會探究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個錯誤,以及出現同一錯誤的頻率。這些錯誤是老師教學中的指南,讓老師在教學時能夠有的放矢。
德國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德國小學生讀到三年級時,老師就開始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團隊作業能力了。一般三到四名學生為一組,共同完成一個主題作業。比如作業是介紹一本書,孩子們就會從學校的圖書館裡借出一本書,幾名學生在一起,去買一張大的硬紙板回來。孩子們會在硬紙板上寫上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內容簡介等,他們還會在硬紙板上畫上書的封面。
當老師檢查作業時,每一組的孩子們都會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展示他們的家庭作業。每位成員負責介紹自己具體做的部分。比如負責到圖書館找書的學生,會具體介紹他為什麼會找這本書;負責介紹作者的學生,會站在講台上介紹該作者,有的還會畫出作者的肖像;負責介紹出版社的學生,會對該出版社的成立時間、擅長出版內容、作者隊伍等情況進行介紹......總之,所有學生都在這個過程中受到鍛煉,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也鍛煉了他們在公眾場合表達的能力。
這樣的作業不僅僅局限於主課,其他科目同樣適用。例如,一次常識課的家庭作業是《認識你的家鄉》。同學們自願組合成三至四人的作業小組,按照老師的要求,尋找本鎮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並拍攝相關照片。作業小組有的對小鎮教堂感興趣,有的對歷史人物感興趣,還有的對面包店、理發店感興趣。他們會分頭去拍攝各自感興趣的事物,照例是需要一張硬紙板,把拍攝的圖片貼上去。隨後,他們通過查找資料,填上該建築物的建造者、建築年代等信息。如果是歷史人物,他們會介紹出生年月、死亡時間、主要貢獻等信息。通過這一項作業,孩子們對自己所住的小鎮有了新的更深認識,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生活能力。
團隊合作模式在中學會繼續發揚光大
在小學階段培養的團隊精神,到了中學會繼續被發揚光大,這是德國教育體系的特色。在中學階段,所有學科都可以采用小組共同完成的形式,來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數學和物理都可以采用這樣的形式。數學的團隊合作,就是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一道數學題。在課堂上展示的時候,每一名學生講解一個步驟,直到講解完成。在這個期間,如果解題中出現錯誤,老師會及時給予解釋和糾正。
到了高中階段,團隊精神已經基本培養成型,學生們在高中畢業階段,面對難題時,會自覺地使用團隊合作的模式。比如筆者的女兒真兒在哲學高考階段的學習,就是約幾名同學組成小組,把老師給的哲學命題進行討論。由於哲學沒有標準答案,同學們在一起辯論,學習如何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同時也讓學習的伙伴理解了彼此的思維觀點。學習伙伴也可以反駁你的觀點。不管結果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哲學的思辨方法。
在整個德國的中小學學習階段,家長是不允許介入到家庭作業中的。筆者前面已經說過,家長不允許修改學生家庭作業中的錯誤,這也就杜絕了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家庭環境不同而造成的不公平。老師需要知道每一名學生的真實情況,衡量各種程度的學生,從而進行平衡的教學。當然,越到高年級,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是每名學生自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造成的,與父母的幫助無關。因此,德國家長既不會陪孩子做作業,更不會在家庭作業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