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母愛——溺愛、自虐(影評 / 德國)

2022-11-30

作者:倪娜/德國

「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都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所希望的那樣,每一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新冠肺炎染遍全球的一年多的時間裡,所有的節假日氣氛蕩然無存,為了紓解見不到親友的思念和心理上的壓抑、恐慌擔憂,只能宅家玩手機、看大片,消磨日復一日的隔離關閉生活,努力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網上虛似的世界,以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不過陶醉其中倒忘記身在何處,卻是治愈隔離禁足憂鬱症的有效辦法,拜綿綿無絕期的疫情之閑,免費電影大片所賜,很多耗資上億的大片過度商業宣傳,看後雲裡霧裡不知所雲,甚至記不住名字,而國產的《囧媽》的確好看感人、接地氣,且是新媒體熱潮下推出的第一部免費影片,母子愛之尷尬、窘態見怪不怪,熟知得讓人深省、反思病態的母愛。同時自媒體為手機用戶帶來了實惠,意味著更多分享資源走向免費的必然趨勢。

電影《囧媽》真實再現了中國式母愛的病態、囧相,尤其中國獨生子女時代,母親溺愛子女到了犧牲個人愛情、家庭幸福人生的層面,獨生子女一家一個的小皇帝,母親委曲求全、自欺欺人的婚戀,以自虐,犧牲青春年華,埋葬愛情為代價,以成全母愛胸懷的博大、偉大無私,讓人感嘆、反思、醒悟,甚至看不懂母愛,讓人感嘆、反思、醒悟,不僅要問究竟什麼是母愛?

一方面只聽母親「這一輩子都為了你」永遠的嘮嘮叨叨;一方面子女往往不領情、不接受、厭煩對抗的態度,兩者都各有感受怨聲載道,難以真心和解,人人都懂的親人之間,為了一個「愛」字就夠了,這一家庭倫理、社會悖論,卻被人當作自家事兒,見怪不怪,忽視無睹,每天上演,難道不是我們的母愛出了問題了嗎?母愛就是成全兒女而犧牲自己的代名詞嗎?

此片由徐崢導演並飾演事業有成40多歲的兒子--男主角徐伊萬,和黃梅瑩飾演退休後仍然不服老、不服輸的老媽,一對冤家奇葩母子的糾纏難解的鬧劇,加上袁泉飾演的妻子是個不養孩子、養貓的新新另類,人人活得都不快活、不幸福,引發生活中的一系列的連鎖困惑、尷尬,表面看來他們均是讓人羨慕的成功人士,有錢有閑中上層人的衣食光鮮,生活無憂,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電影一開始就激化了畫面,一個無可挑剔的智慧美女(妻子)用鑰匙打開獨居男人(丈夫)的房門,為送離婚簽字:到底是個什麼關係?為什麼要離婚呢?

能干的妻子同時代表他去美國為他們共同的項目-「暖霸」打官司,擴大業務尋找合作伙伴,沒有魚死網破,似乎他們沒有恨到非要分手的地步,周旋在商業競爭和家庭衝突中,導致夫妻之間不幸福進而產生矛盾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孩子,其實致使他們離婚的原因,老媽是絕對脫不了干系,擺脫老媽的監督干預,改造妻子才是做兒子、丈夫的真正目的。

大把年紀的老媽,愛打扮、愛唱歌,講究養生,注意飲食。正坐在通往俄羅斯的火車上,前往俄羅斯參加國際歌詠比賽。兒子機場路上因沒帶護照,才想起在老媽手裡保管,而兒子心急火燎到火車站找老媽要鑰匙,老媽才發現護照就在自己的包裡。

年邁的老媽為了防保姆,不斷地改換密碼,忘記密碼,六次換鎖;老媽告訴兒子自己花2萬塊買下俄羅斯大劇場的邀請函,忍無可忍的兒子差一點背過氣去,這不是老糊塗了嗎?七老八十了還要上台演出,就不知道害臊?再說錢是大風刮來的嗎?

老媽對成人兒子操心事無巨細、不厭其煩,往兒子嘴裡不停地塞一顆一顆的小西紅柿,兒子討厭躲閃回避,不但不領情,還趁老媽不注意,故意孩子氣地把一大罐小西紅柿賭氣扔到車廂外,那是老媽自己最愛吃的東西,自認為是健康的、好吃的食品,才往兒子的嘴裡送;老媽拿出從家裡帶來的自嗨自助火鍋料理,在火車上請兒子一起吃火鍋,顯然母子話不投機半句多,氣氛一路緊張,只顧打嘴架,沒注意火車開了,後又坐過了站,任其情緒發酵,吵架升級,這時世界置身於他們之外,只專注於「有多麼愛就有多麼怨」的一個主題糾纏不休。

老媽視成年兒子是個考試100分的小孩兒--伊萬,還像小時候那樣無微不至,包括成人後還操心兒子的婚戀,監督兒子兒媳催促要孩子。兒子認為老媽是老套家長控制,老媽認為兒子必須孝順服從,兒子為擺脫老媽的控制而逆反、作對、挑戰,又不敢直接說出心中多年的積怨,老媽要改造兒子,兒子要改造妻子,妻子選擇逃避遠離,彼此之間因為愛怨產生隔閡、距離。

火車上的俄羅斯美女娜塔莎,性感魅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練地抖落套套成語,同病相憐拉近他們的距離,成為煙友、酒友。但好感不是愛情,娜塔莎再漂亮再年輕也比不上他的妻子,為了躲避老媽的煩人嘮叨,兒子躲到車廂的車尾,卻被乘務員意外上鎖,凍成了雪人,娜塔莎用從淘寶網上買來的鑰匙打開了門鎖,諷刺滑稽,笑中有淚。

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媽心疼難過兒子被凍傷,多次不停地催問兒子喝熱粥了沒有?面對老媽的無微不至剛有緩和,再次激怒凍傷的兒子,氣急敗壞,脫口而出一直埋在心底的質疑:「我爸就是受夠了你的強迫症、猜疑症,為什麼我爸愛喝酒?就是壓抑,讓你氣死的!」

老媽顫抖著,似乎驚醒,有所反省但又不肯承認,便不顧一切,拋下兒子賭氣下車,兒子後悔不跌,不得不跟蹤尋找,狼狽地戴上老媽的女士帽子,背起花裡胡哨的行李,呼喊「盧小花」 老媽的名字,淚眼連連如同小時候的「伊萬」離不開母親的懷抱。

大白兔奶糖作為道具,是老媽對兒子的疼愛和兒時的記憶穿越,幾次拿出大白兔奶糖,表面母子和好如初,但內心總有一道無法和解的鴻溝。母子的血肉相連,斷骨連筋,老媽受不了兒子的不知好賴,甚至是白眼狼的忘恩負義,老媽負氣倔強,竟然在異國他鄉任性起來,在白雪皚皚黑熊出沒的地方下車,兒子終於順著雪印,找到了那個任性又倔強的老媽,坐在雪地上絕望發呆,生死關鍵面前,兒子為了親愛的老媽挺身而出,與黑熊周旋搏鬥,令人落淚,不禁感嘆關鍵時刻還是兒子得濟呀!但兒子就是搞不懂老媽,為什麼非要勞民傷財來俄羅斯唱什麼歌呢?

兒子與黑熊驚險搏鬥,卻問手機百度怎麼辦?別有意味地諷刺現代人,時刻離不開手機,嚴重依賴手機的當下,讓很多人忘記現實生活中的殘酷,百度知識告訴他:「不上樹」,老媽卻為了救兒子跳下樹大喊:「別吃我兒子,吃我!」兒子擋住老媽,槍響了,熊倒下,小號音樂響起,他們被救,並被邀請上船與俄羅斯老百姓一起載歌載舞大聯歡。

車送到劇場的對岸,雪大過不去,兒子背起老媽在如鏡面的冰上奔跑。這時鏡頭一轉,回憶起父母年輕時的相遇:老媽作為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到新疆,與當地放電影的老爸對眼,眼裡閃光的老爸為遲到的老媽一個人又放一遍《伊萬的童年》而激動。後來結婚了,他們的兒子叫叫「伊萬」。

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幸福,其中原因不說自明,因為有了兒子,老媽那時捨不得回城,為了兒子在新疆多呆了八年之久,後來為回城還是離了婚,老媽常對兒子抱怨:「我一輩子就是為了你而活!」 也是兒子一直背負無法卸下的重擔、兒子最為反感老媽的一句話,等兒子長大成人老媽又說:「現在你有自己的人生了,倒是我管多了,那對不起了」,進而又暗示責怪兒子:就是你腿後退,拖油瓶,耽誤了老娘的人生。

演出時間倒計時的那一刻,絕望中得到空中懸浮氣球相助,演出即將結束,因遲到節目被取消,可兒子機智勇敢,將落下的大幕重新升起,老媽終於站到舞台上,表演那首一直沒有機會唱出的《花兒與少年》。

就要離場的女大提琴手,被她悅耳歌聲而感動主動留下伴奏,其他的樂隊成員一個個歸隊,觀眾又回到了座位,中國合唱團的成員陸續登台伴唱,無疑她為這場成功演出付出的心血得到了回報,老媽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願望。看著老媽陶醉其中,如此知足滿意的樣子,原來那個愛嘮叨的老媽也是個明星,也會星光燦爛,兒子終於明白了成全的意義所在,為什麼老媽死不瞑目,兒子顫抖地留下眼淚。

讓人淚崩的是,當懵懂的前妻質問他:「你作為丈夫全然忽略對妻子的感受,愛是付出,愛難免會傷害,但把我變成你夢中的妻子,我可做不到;我們真心相愛過,有過最美好的時光,其實有沒有孩子並不重要,可是我們已經離婚了,作為合作伙伴,不能不勞而獲吧,很想知道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呢?」他真誠地回答:「就是因為你太講道理了?!坦誠地說我不想與你離婚,因為我還愛著你!」

回到家的老媽,脫下假發,在沒有化過妝的臉上,老媽還原一位普通老人的老態龍鐘,油然生出一股無奈的悲涼和憐憫,再次濕潤了眼角,兒子答應與老媽一起去給老爸掃墓燃香,老媽閉上眼睛,自言自語:「伊萬是個電影中的小男孩,我的伊萬是個大人了」。兒子再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給老媽一個大大的熊抱,老媽終於對兒子說出心裡話:「都是我的不好」,反省中的母子真誠相見,久久地擁抱在一起,母親的懷抱永遠是子女最溫馨、最安全的地方。

兒子走出老媽家裡,依舊沒有忘記拿走老媽給兒子准備的大白兔奶糖,老媽抱著他的黑白合影照。劇終字幕後更多的母子母女的合影照片,一張接一張的溫馨、感嘆,一黑一彩的年齡對比,最後的鏡頭一掠,老媽又開始參加全球巡回演出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兒子的生意越做越大,悲劇演繹成皆大歡喜的喜劇,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脈沿襲、文化傳承,親情依舊、母子依舊。

隱藏在母子之間多年的怨恨終於聚集爆發,直到面對生死考驗,故事詮釋了母子之間包容、尊重與接納的主題,彼此的溝通、包容、理解不可或缺。可是這樣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大有人在,一次不情願的旅行,卻意外揭開母子積怨,有機會澄清誤會,在老媽還在、家還在的時候,趁早握手言和。

在新冠疫情特別期間,應該如何處理人和人的關係 ,才能符合中國仁道的思維,促使我們對社會倫理和家庭倫理的重新思考。

為什麼越親越愛越痛苦越逆反逆行呢?

這似乎是個家庭倫理悖論,每一個具體的人,所受教育程度、認識世界的角度,乃至生活經歷、工作、學習環境都不盡相同,雖然是一家人,抑或是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能過度到沒有個人意願和選擇,否則就是干涉、控制,往往以愛為出發點和目的,卻背道而馳,達到相反的結果,這個度的確很難掌控。

尤其是對隔代人,與老一輩和晚一輩之間的禮貌和尊重。老少三、四代人之間的相處,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包容、尊重,拉開適當的距離,正因為愛才會讓我們感情用事,武斷、盲目地干涉和控制,其實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個體,誰也無法代替誰的人生,也就不能強加、干涉、替代。

疫情的隔離措施,成為各國的頭等政治策略,讓習以為常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畫上了紅色休止符,學校、幼兒園停課放假,工廠停業,商店關門,飛機停航、國門關閉,一時放慢了經濟發展和建設的速度,表面看來是經濟數字下跌,經濟利益的巨大損失,可是大自然的環境卻得到了空前的淨化和改善,藍天陽光、海洋沙灘,成為動物、植物們的獨享,生長繁殖的天堂。

距離的限制隔離,閉門而居,捫心自問人類的行為操守,這樣說來,又是一次難得的地球村村民的休養生息,充電與調整,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禮貌和尊重距離,就像人類與大自然的其他生物一樣保持的距離,接納與尊重,做個有愛心、有包容,關系和諧的自然人才是人類的真正幸福。


影視評論

題目:中國式母愛--溺愛、自虐

作者:倪娜(筆名呢喃)

作者單位: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特約記者、自由撰稿人

內容摘要:電影《囧媽》真實再現了中國式母愛的病態、囧相,尤其中國獨生子女時代,母親溺愛子女到了犧牲個人愛情、家庭幸福的層面,獨生子女一家一個的小皇帝,母親委曲求全、自欺欺人的婚戀,以自虐,犧牲青春年華,埋葬愛情的為代價,以成全母愛胸懷的博大、偉大無私,子女卻不領情母親的付出,甚至看不懂母愛,讓人感嘆、反思、醒悟,不僅要問究竟什麼是母愛?

關鍵詞:中國式母愛、溺愛、自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