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部落格

近年來在西歐有兩件麻煩的事情。一件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英國脫歐,另一件卻是幾乎少有人知道的,瑞士和歐盟的框架公約(Rahmenabkommen)。前者是英國要從歐盟「收回主權」,後者是歐盟要求瑞士簽訂合作框架,以便納入所有的雙邊契約,發生爭執時,有具體條文可供依循與詮釋。最重要的是,歐盟需要知道瑞士是如何採用(或不採用)不斷增加的歐盟規則,否則兩者間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必須花費時間與精力特別討論。因為瑞士不在歐元區,也不是歐盟成員,雙方卻偏偏有極高的依存度。

我以前在台北就住在花園新城的山上,關於小孩的幼稚園,總是很自然地認為就讀森幼(我們山上的森林幼稚園)吧!森幼的前身是新城媽媽自己出來組織的幼稚園,後期則有我們輔大山社的諸多學長姐的投入辦園,讓小孩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玩耍長大,這也的確符合我對幼稚園的期望-「快樂建康地玩耍與學習」,所以我也極為認可森幼的辦園理念。

老王是個機械工程師,年輕時,迷上日本漫畫裡的機器人,於是決定自己進行開發一個人工智慧型機器人。

張筱雲翻譯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葛拉斯 (Günter Grass)的《消逝的德國人》(德語: 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 (臺北時報出版社)。 《消逝的德國人》是葛拉斯夫婦和導演福克·史倫道夫 1979年訪問東南亞之前、當時、之後,所寫的散文劇本,可惜一直沒能拍成電影。內容敘述一對來自北德,在自民黨、社民黨相當活躍積極的教師夫婦前往亞洲遊歷的見聞與思索。表達了作者對於東南亞的貧苦、當時德國史特勞斯對抗施密特選戰的看法,以及對德國人口減少、科技迅速發展、核子威脅日益增加的仿徨及失望。 對於不看葛拉斯作品的讀者,這本專業書和散文,同時還差點拍成電影的混合體,無疑是充滿軟性、睿智、譏諷、幽默,適合作為入門的書。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增長見識,而不是為了拼前途。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對簡單、輕鬆而且廣泛,因為學校更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的培養。這些具體體現在作業上,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上週末去里昂找法國友人。朋友雖然是法國人,但汗顏的是,他對台灣的了解與熟悉,比我還深。那一天朋友招待,問我想喝咖啡還是台灣茶?我毫不猶疑地回答,當然是台灣茶,而且我還囂張地要求,不只是討一杯台灣茶喝,我還要他這個法國人完整地給我跑一遍台灣茶道的儀式,因為我不會,也很好奇,最主要也是懷念。

荷爾拜因(1497-1543)是歐洲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家,最擅長肖像畫,為世界美術史上第一個以畫肖像畫為主的畫家。至今,德、英、瑞士3個國家都把這位500年前的大師作為本國的畫家,因為德國是荷爾拜因的出生地,他在瑞士巴塞爾成名,許多傑作又完成於英國並在倫敦去世。

訂閱部落格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