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核心價值

寫作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近六十位會員是以華文寫作的作家,分布於歐洲十五國。作家文章散見全球各大華語報章期刊,亦出版個人作品,並定期與協會會員合著協會文集。會員寫作風格、領域迥異,作品內容豐富而多元,反映歐洲大陸的文化多元性

交流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於1991年成立於法國巴黎,是歐洲第一個留歐華人成立的跨國文化社團創會會長趙淑俠女士。會員們以文會友,彼此交流華文寫作心得與歐洲生活體驗。對外則在歐洲與當地文藝和相關機構進行文化交流,或向華語世界讀者推廣作家居住國之文藝活動。

閱讀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不僅鼓勵會員作家寫作,亦致力在全球範圍內推廣華文閱讀。協會定期將協會出版作品捐給歐洲當地大學漢語系與台灣大學高中學校圖書館,鼓勵大學生和中學生閱讀,並通過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出版作品,認識歐洲文化和其他面向。

傳承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是歐洲有華僑史以來第一個全歐性的華文文學組織,會員們致力具歐洲特色的海外文學創作。永久榮譽會長、創始人趙淑俠女士擔任兩屆會長後交棒,各屆會長前僕後繼,認真、負責、不辭勞苦接棒經營協會。協會成立三十一年,會友之間彼此信賴,互相支持,攜手努力迎接困難,確保協會之永續發展。

自由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秉持寫作之自由。寫作不僅是一種思維活動,更是靈魂的自由放飛,因此它需以自由為保證。寫作者以其獨立觀察和思考能力為根本基礎,以自由和生活為雙翼飛馳,無論取材、立意、構思、組材、佈侷 、書寫與作品公開分享,皆不受制於特定意識形態。寫作者以此自由價值持續寫作,確保寫作追求的終極價值:真善美。

多元

歐洲擁有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多元的種族、語言、美食佳肴、自然景色與風俗民情協會會員在東西文化合的情境之中,將自身旅居歐洲多年的社會與人性觀察、東西文化比較、生活體驗,或筆鋒犀利或溫柔敘述,以各自擅長的文學形式記錄下來,成為個人回憶或集體記憶。三十一年的寫作成果豐碩,滋味無窮,值得細細品味。

歐洲遊子

啟程

「人潮中,我初次意識到何謂異國他鄉,陷在深深的鄉愁裏,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孤絕之感油然而生。從此刻起,我總算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我是二十世紀中華文化的蘇武,一切要靠自己開天闢地。於是,我開始了海外華人的生涯,這便是我寫出五六百萬字的原動力。」- 創會、第二會長 趙淑俠 (美國、瑞士)

寄情

「天涯浪跡如雲鶴,萍蹤寄情似水荷。戲看人生黃粱夢,閒作推理余心樂。」歐西盧臥偎書笑,數十春秋若水漂。尋本探源華夏路,半生塵土落姚。筆揮歲月霜寒凳,若夢猶醒馬齒增。字海沉浮尋雅境,書林穿走見心朋。- 第三、四、九屆會長 朱文輝/余心樂(瑞士)

職涯

「記者的工作多樣,但也是每天重複寫稿發電,讀報採訪,需要的是靈敏的新聞警覺性與紮實的寫作能力,而廣泛的人際關係更是重要。中央社的工作是我人生最重要的經歷,是記者生涯的主軸,早退至今想來仍感不捨。」- 第五屆會長 莫索爾(西班牙)

異鄉

「異鄉人像流浪的星,跨了浩然天際,在六月二十一日後太陽會繞過巨蟹星座,灼燙的光輪初臨人間,而流浪的星卻春寒夏暑,嚴秋酷冬都在漂泊......人類都是漂泊的,不會永遠定居在自己的鄉土,法國人曾移民到北美洲、澳洲......他們將殖民地染上自己鄉土的色彩,將悠久優雅的文化移植在另一片土地上」- 創會、第二、三、四副會長 呂大明(法國)

回望

「原以為往事就像一片隨風消逝的雲彩,卻不料異地種種,竟是抑制不住對故鄉的頻頻回顧。這永不消逝的記憶,成為體驗新生活和審視文化遺產的動力。」- 第六、七、八屆會長 俞力工(奧地利)


 

「來比利時快四十年了。其間對東方遇到西方,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其中的不同深有了解。我們過的是半東方半西方,不全中國也不全歐洲的生活,所幸出國時還年輕,許多傳統食古不化的陋習,還沒有深入日常,在取捨時全憑自己認為自然合適來決定,也在學習摸索中找到立足點,習慣了倒也不算太難。」- 第十、十一屆會長 郭鳳西(比利時)

堅持

離鄉背井是歐華作家的一個共同點,在創作旅途上,我們是同行的夥伴,但卻又必須各自努力打拼,為自己開辟出一片天空。其實,真正的文學,是用生活的血汗換取的,身為作家,自然要堅持一份文學的熱情,卻又安然棲息於年復一年的油鹽柴米瑣碎生活。第十二、十三屆會長 麥勝梅(德國)

故鄉

「活在海外,華文寫作是我的精神故鄉。這片故鄉大地上遍布著華文作家的村落。歐華作協是我直屬的村落,等於是我的精神老家。每次開年會就如同回老家走一趟;見到文友們,不管是先進的還是後來的,都是文化老鄉。」- 會員 池元蓮(丹麥)

影響

謝盛友很崇拜晏陽初(1893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幼年時中華傳統經典教育和日後的教會教育以及美國的民主教育對晏陽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晏陽初本人曾經提到,「三C」: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影響了他的一生。「三C」同樣影響我的人生。- 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副會長謝盛友(德國)

思考

「多年後,走在故鄉嶄新的道路上,沒有了幼時熟悉的東西。面對現代化的進步、富庶,欣喜之,總有一絲莫名的惆悵。悵然間,不由得想起熟悉的布拉格。想起那裡幾百年不變的整條整條的街道和小廣場,還有幾百年來光光滑滑的石子路。不由得慨嘆: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那麼豐厚並從未間斷的文化,卻沒有留給我們長壽的建築」- 第六、七、 八屆副會長 李永華/老木(捷克)

知識

「順勢療法隨時代潮流崛起,已成為目前醫療熱門選項,其實它並非新產物,開山始祖是漢尼曼(Samuel Hahnemann, 1755-1843),他二十四歲時已經是當時公認名醫,但他對於學院派治療方式不滿意。漢尼曼的順勢療法成效勝過當時學院派的主流醫學,他的診所門庭若市,求診病人包括王公貴族和音樂家帕格尼尼。」- 第六、八屆副會長 筱雲(德國)

奉獻

《歐洲日報》停刊時逾十年,我忝為這家曾經為歐洲華僑提供精神糧食的報紙的創辦人之一。我們《歐洲日報》同仁將近三十年的辛勤付出,已在歐洲華人社會史冊上,留下彌足珍貴的一筆,也是值得大家長久懷念的。會員 楊允達 (法

評論

「90年代初,一個偶然的機會,香港《明報月刊》的記者阮小姐到俄國來採訪,需要論述蘇聯作家協會和蘇聯文學變化情況的專稿。她約我給月刊寫文章,從此開始我後半生重要的內容,國際時事的報導和評述,變成俄國時事評論員。」- 會員 白嗣宏(俄羅斯)

觀察

「作為海外華人的我,有雙重的焦慮。對目前中國工業快速的發展,正是憂喜參半。希望我們能正視全球化的嚴重性,千萬不能只為目前經濟快速發展而忘了做環保工程,等到他日才來承擔污染問題,我們將付出更高的代價,畢竟大自然的生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復原的」- 會員 許家結(德國)

文學

當時的我正當意氣風發的年華,懷揣著一腔文學夢,心中有千般錦繡文章的構想,卻不曾料到,正是眼前偶然結識的他們,此去經年,在遙遠的他鄉,伴我在海外文學這條路上跋涉了二十年。我們攜手精心構建了一個精神家園,大家互相依托相扶持,共同編撰了一本又一本的文學專輯,我們勤奮書寫海外漂泊的心語,圓了一個瑰麗的作家夢。這家園的名字就叫歐華作協。-  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副會長 黄雨欣(德國)

創作

回顧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一個有趣現像:就是我在創作長篇的同時,對古典詩詞創作的長河中消化著浩瀚的史實,另一邊的我凝神屏氣戲在格律很嚴格的平仄押韻裡。這兩個一長一短,一活一死的操練,平衡了我這一年多來的創狀態。沒有讓我因長篇可以天馬行空而走火入魔,也沒有讓我被枯燥的詩詞格律而玩死。這兩樣東西像陰陽兩極,讓我品嘗到了創作的張弛和壓縮的平衡之樂。」- 會員 穆紫荆(德國)

文字

「沉思間猛聽得一個聲音叫我,抬起頭來,同行的文友們正向我走來。這也是一群遠離故土的人,文字就是他們帶在身邊的故鄉的『 泥土』 ,文學就是他們彈奏的音樂。在海外,在他鄉,故鄉的文字帶給他們安慰,帶給他們希望,帶給他們故鄉的氣息,而他們用文字抒發對故鄉的愛,沉湎文字神歸故鄉。我微笑著迎頭走過去,走向前,加入他們。」- 會員 夏青青(德國)

熱愛

我熱愛參觀作家、音樂家、歷史人物、偉人故居博物館,無法抗拒為人曾站過的地方,過去崇高、高貴的力量極具吸引力...,我與熱愛古代藝術與文化、普魯士駐教廷大使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有同感。在法國方便到其他歐洲國家旅游,每年七月我們會驅車去亦、兩個國家做文化之旅。」- 第十三、十四屆副會長 翠屏(法國)

超越 

法國作家奧利維埃羅蘭曾說:文學不是逃避世界的手段,相反的,它煉就了我們把握世界的精神。世界每天都在改變,我也將進一步努力,在更廣闊的視域中冶煉和提升自己。除了貢獻獨特的個人經驗,生命感悟,還須不斷超越自我,走出地方、民族的局限,從而更好地透視和把握現代文明進程中人性的走向和流變。」- 會員 方麗娜 (奧地利)

見聞

逛市集大概是人類自有部落形成以來不可缺少的生活節目之一。傳奇小說裡有許多戀愛在這裡驚艷開場,有些富人家的子女在這裡走失,多少好戲用這個場景作為轉捩點; 至於市井小民逛個大街,或貪圖便宜或看熱鬧; 滿足了視、聽、嗅、吃等感覺器官,也讓四肢舒展筋骨,實在是很好的運動。-蔡文琪 (土耳其)

心靈

微言大義,悲天憫人,是寫作者的文字力量。但此世的爾虞我詐,江湖的陰險毒辣,人間的悲涼絕望,非普通百姓能夠對付,也非蒼白文字可以改變。於是,當歲月的滄桑爬上額頭,當詩人紀伯倫的《孩子》一語成讖,我更多地回歸了自己,淡泊心志,在精神的花園裡,以良知耕耘一塊清淨地,施肥、澆水、育苗,讓天地多一份心的綠野,靈的晴空。- 會員 常(奧地利)

信仰

來到歐洲後,我人生最大的收獲是,從一個無神論者變成了一名有神論者。因為這裡是一片以基督教文明為根基的土地,在它日夜熏陶沐浴下,我受到了感化。這份信仰支撐我奔走在後半生的道路上,每當我被道路兩旁奇異的風景吸引時、被一些人和事物迷惑時,這份信仰時刻讓我保持清醒,看清目標,不讓自己走錯路而翻到陰溝裡去。 」- 會員 高蓓明 (德國)

陪伴

當年伴我單飛的那只電鍋,藏著你疼惜不的心情,陪我在異域度過許多晨昏寒暑,從一人變成了一家,也是我奮鬥起家的本錢。而電鍋的角色本是為求簡單溫飽的生存工具,經過歲月的淘洗,蛻變成一個豐富的存在,在異域照顧了我以及家人之,也分擔起自己傳承文化的期盼。」- 會員 彭菲菲(德國)

滋味

「為了體驗人生的另一種滋味,我們許多台灣女兒都已旅居各地,在生命寬度的衡量尺上,我們或許都已比許多人寬上許多,所求與冀望的也就是在這寬度上努力生活快樂,盡情享受人生」- 會員 鄭伊雯(德國)

醒覺

「台灣人居住在瑞士的,大部分是女性,是因為念書,也是因為情緣而來到瑞士的女性。我願意思索的是,因著種種理由留下來的,在完成了定居瑞士的初衷之後,個人的心性、視野、知識有何後續的發展?」- 會員 敏如(瑞士)

豐收

從1987年正式開始著書寫作,到如今30多年了。回顧以往的歲月,到過100多個國家,寫作出版20多本書,並為15本分國地圖冊寫了文字說明,基本上完成了一套列國風土大觀,並出版了6本傳記作品。筆耕超過1000萬字。回首年華沒有虛度,敝帚自珍,令人欣慰。- 會員 高關中德國

待更新

待更新

待更新

待更新

待更新

待更新

訂閱部落格與協會/會員最新消息